薪資談判是就業前最重要的環節。
這個環節做好了,供需雙方皆大歡喜;做不好,雙方就分道揚鑣。
那么,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操作呢?
首先我們要明白,除了工資,員工每個月獲得的與工作相關的無法轉化為現金的隱形收入,也應該是工作崗位工資的一部分。
看下圖:
薪酬的構成可以分為經濟薪酬和非經濟薪酬。你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,列出經濟性薪酬和非經濟性薪酬,這樣在談判薪酬的時候,你就能贏得比賽。
建議薪資談判從三個方面入手:
1)先規范不同崗位的薪酬等級。
無論你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,企業都應該針對不同的崗位制定統一的“薪酬等級表”來規范薪酬管理,為保證薪酬的內外公平打下良好的基礎。只有確定了內部各個崗位的薪酬,才能更好的進行招聘。我也知道接下來怎么協商工資了。
2)制定規范的面試登記表。
應聘者來公司面試時,應填寫面試登記表,并注明“期望薪資”和“最低可接受薪資”等信息。HR要仔細分析應聘者的過往經歷、職位和薪資匹配情況,這些都是薪資談判的基礎信息。
3)制定薪資標準,與市場接軌。
對于稀缺崗位,一定要了解市場的薪資比例,否則很難吸引到優秀的人才,也很難招到合適的人選。
畢竟市場上這樣的人才屈指可數,可以有很多選擇,適當提高薪酬也是可取的。畢竟20%的人創造了80%的價值,這個規律是不可改變的。
除了上面說的薪資談判,我們在工作中還可以用“壓、拉、躲、靠”來溝通。
就是給應聘者適當的心理壓力,降低他們的心理預期,讓對方務實理性對待薪資。在這個階段,摸清對方的工資底線非常重要。
在招聘過程中,HR經常被原公司開出的高薪忽悠。實際上,薪資談判過程中的信息是不對稱的,90%以上的應聘者都會有浮動或夸大的薪資,所以HR要敢于質疑其薪資信息的真實性。
這是一個信息和心理微妙的博弈過程。誰掌握的信息多,誰就獲得更多的心理主動權。
如果說“壓”是“揚長避短”,那么“拉”就是“揚長避短”,即突出公司的賣點,弱化應聘者對薪資的關注。
1)顯示“總薪酬”
很多HR只為了薪資談判而談薪資,涉及的內容也只和薪資有關,這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,因為這會讓求職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薪資上,而企業的很多核心價值并沒有被發現和認可。
影響職業轉變的因素很多,包括公司品牌、工作平臺、薪酬福利、工作環境等。HR要盡可能多地提煉出企業的賣點,逐步展示給求職者,增強他們對企業的信心,提升企業的整體吸引力
這樣的吸引力越多,薪資談判天平上的籌碼就越多。
例如:
公司的規模和品牌
管理系統
工作挑戰
晉升空間
作業環境
額外福利
這些是企業選拔人才的核心,也是企業吸引人才的亮點。
2)抓住需求點,施加強大影響力。
每個求職者看重的因素不同,所以薪資談判要圍繞對方最關心的需求點(薄弱點)進行重點說服,往往能打開談判勝利之門。
那么,如何識別求職者的需求呢?
一方面可以從他辭職的原因來分析,這是他在原公司不能滿意的部分。面試時,他可以問對方在原公司最不滿意的是什么,比如薪資福利、工作穩定性、鍛煉機會、工作權限、團隊氛圍、工作時間和地點、是否加班,甚至試用期長短等。,這些都可能是求職者關心的問題。
此外,求職者主動提問也是他們關心的問題。抓住這些需求點施加影響,做出適當的吸引措施,是非常有效的。
比如有人很注重試用期的時間和薪資待遇,可以采取縮短試用期、試用期薪資、定期薪資等同樣的方法,很可能贏得人才的信任和青睞。
這是一個薪資通知的技巧,在通知方式上值得注意。
我看到一個HR在薪資談判的時候在旁邊放了一個計算器,不僅告訴了對方年薪,還幫對方詳細計算了每月的稅前固定工資和季度獎金。結果一出來,應聘者直覺覺得工資太低,于是拒絕了現在的公司。
這種做法是大忌,容易把求職者的注意力引導到縮小數字上。
如果公司的薪酬在市場上不是很有競爭力,可以告知求職者一個有競爭力的數據(年薪或月薪),其他相關數據可以告知求職者的薪酬結構和計算方法,比如固定部分和浮動部分的比例以及支付時間等。
在薪資談判中,盡量談比例和結構,盡量少談數據(除非是非常有利的數據)。同樣,在介紹福利時,盡量展示福利的項目而不是具體金額。
這是基于求職者的心理狀態,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,用情感打動對方。
人是情緒動物,在談判過程中要軟硬兼施,尤其是在薪資談判陷入僵局或者應聘者猶豫不決的時候,情緒說服可能會起到催化作用。
比如關心對方的職業規劃和發展,關心對方的生活需要穩定,關心對方更大的經濟壓力,關心對方的家庭住址離工作地點遠等等...
HR要主動幫助求職者分析解決這些問題,真誠地與對方溝通,這樣應聘者才會在情感上偏向你的公司。
最后,薪酬談判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門藝術,需要經驗和智慧并存,理性溝通,才能更有利于薪酬談判的成功。
文章出自:寧波獵頭 想了解更多請關注:http://www.starmedical-europe.com/